NEWS
集團要聞
治理黃河歷滄桑 一方古碑來作證
——清朝江南河道總督張井巡海紀事碑現世紀略
黃河寧,天下平。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作為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入實地考察沿黃省區(qū),了解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情況,強調扎實推進黃河大保護,確保黃河安瀾,是治國理政的大事。
自古以來,黃河流域就是我國重要的社會經濟地帶和生態(tài)屏障,是中華文明的孕育地。黃河以“善淤、善決、善徙”而著稱,向有“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之說。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曾從江蘇省鹽城市濱??h境內入海。
歷史上,黃河決口泛濫、改道尤為常見。歷朝歷代為治理黃河水患付出了艱苦卓絕的努力,當中,清朝江南河道總督張井治理黃河的一段歷史被時人雕刻留念。
碑文記錄:
“道光四年,黃河倒灌入湖受病尤驟甚之。以五年之,借黃濟運又甚之;以六年之,啟放王營滅壩,于是中滿遂不可為,乃猶有歸咎為??谥當r門沙(現月亮灣東側海堤數公里處)。”
“是日未刻舟出長堤(現月亮灣黃河入海口),亥刻泊開山(現開山島),舟行海西計程約二更有奇。舟中作紀事詩一篇屬海安朱春尃司馬勒石嵌之廟(三泓庵)壁,并以履勘情形據實文告云。”
——摘自《張井巡海紀事碑》
張井巡海記事碑
張井巡海記事碑拓印本
宋公堤無言,堤旁驚現古碑。“2021年6月初,在尋訪宋公堤沿線抗戰(zhàn)文物史料時偶然發(fā)現此碑,當時粗略地看了碑文,竟然是百年前有關黃河治理的重要史料。”這塊古碑發(fā)現者、鹽城市自然資源和規(guī)劃局濱海港工業(yè)園區(qū)分局副局長劉迎春回憶起當時場景仍十分欣喜。塵土拂去背后,是有心人的執(zhí)著堅守。
對面句句斟酌,背面半字無言?;液值谋?,飄逸的行草,斑駁的碑面......石碑靜靜矗立,仿佛一位百歲老人,正向眾人述說著歷史的變遷,時間突然變慢,思慮逐漸深遠。
時光回溯至1830年。當時,十里八鄉(xiāng)傳言,朝廷有位高官要來攔門沙視察,群眾苦黃患久矣,紛紛熱切盼望。
高官何人?張井是也。
據史料記載,張井(陜西膚施今延安人),字芥航,號畏堂。嘉慶六年進士。道光間官河東河道、江南河道總督。曾增修河堤、浚各湖斗門引渠。又疏議在上游深刷河身以保護民田,創(chuàng)灌塘法以便漕運。張井循吏入仕,歷經順天舉人、地方知縣、河道總督。著有《蟠龍丈人歌和云汀制府》《送銅鼓藏焦山紀事》《黃石齋先生手書周忠介公神道碑墨跡卷》等詩篇。
從1819年初試河務到1825年擔起河臣重任,再到1830年任江南河道總督......張井是當時頗具影響力的水利學家,成績的取得離不開他實事求是、勇挑重擔、親民為民的實干情懷。治水時,道光帝常同意張井的想法能夠切中時弊,可行。張井非常注重調查研究,常常實地探訪,曾為國家水患治理到訪視察濱??h境內海堤附近。
碑殘字磨滅,古碑記何事?
眾所周知,清朝有三大政:漕運、河工、鹽政。其中,漕運是封建王朝重要的生命線,京杭大運河作為漕運的載體,重要性不言而喻。道光四年,洪澤湖高家堰大堤決口,大量的湖水外泄,使得大運河從江蘇高郵寶應到清江浦一段水位急劇下降,運送糧食的漕船遭到擱淺。
一招“借黃濟運”應時而生。即把黃河水引進大運河,使運河水位升高,便能使漕船浮起來通過阻塞段。但黃河水泥沙含量非常高,“借黃濟運”會有更多的泥沙沉到運河底墊高河床,造成未來更嚴重的阻塞。為摸清方案的可行性,張井帶著道光皇帝的旨意,開始沿著黃河展開深入巡察。
碑上所刻即是張井為解決黃河水患,親自帶隊巡視黃河入??跀r門沙(又名鐵板沙)一事。文中記錄了他對古代黃河自南宋奪淮后從濱海入海、長達700多年之間因水患沙停而日益淤積問題的觀察和分析,深刻再現了鹽阜地區(qū)古代人民治理黃淮水患的歷史,填補了鹽阜濱海地區(qū)治理黃(淮)河史料的空白,對研究古黃河、淮河的水利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
濱海海岸幾經“滄桑”交替,自宋至今更明顯地經歷了侵蝕與堆積之間的轉化。在漫長歷史時期中,黃河尾閭長期南北擺蕩,直接而又決定性地影響著蘇北地區(qū)的成陸和海岸的延伸。史料記載,南宋建炎四年(1128年),黃河向南改道,奪淮河入海,穿過鹽城西北部。1194年,黃河決口,從云梯關入黃海。直至1855年北歸,暴躁的黃河沒少給當地帶來困擾,時不時侵占附近支流,形成一條黃泛帶,讓群眾飽受黃災。
在視察中,張井了解到黃河出??谕夂V杏邪瞪?ldquo;攔門沙”,是當時巡河官吏斷不會巡行到該處的。他便帶領隨從乘船親自前去勘查,由??陂L堤盡頭向東行駛約一小時,南北都不見其他船只時,當地人說這兒便是“攔門沙”。
水深一測,八尺;退潮時,仍有四尺。
有老漁民表示:“自乾隆至今,水勢只如此。惟海灘接漲??谝孢h,沙亦外移。”
“沙有轉移,確無阻扼,河病果在中滿。乾隆時有??谒钏恼芍f,知其誣矣。”張井如是說。
在得知這一實況后,井命船員繼續(xù)向東航行,漁人說已近“閻王鼻(危險之地)”而水深不可測,這才歸還。
回程正好也是日落時分,水天浩渺無邊,風浪撞擊交錯。張井構思作《泛海》詩一首,之后據實奏報,對后續(xù)黃淮水患治理提供了更真實準確的信息,得到了道光皇帝的嘉許。
視察途中,井還登海濱三泓庵里的望海樓賦詩一首,有道是:
樓高難望海,登眺亦悠哉。
荒日淡無色,洪河去不回。
人家成泛艇,萑葦富良材。
萬古朝宗路,誰能改辟來?
百年前,張井巡海經過的地區(qū),攔門沙、二木樓、云梯關、開山......如今都已成為當地著名人文歷史展現和重要民俗文化的傳播載體。值得一提的是,從1941年宋乃德帶領蘇北人民克服一切困難,歷時77天,筑起“阻海波于堤外,造平安于黎民”,全長45公里、底寬21米、高7.8米的防海長堤,到如今大力弘揚宋公堤精神、建功偉大新時代,捍海長堤已成為眾人爭相打卡的最美海堤。而百年前的開山還是一座海邊小鎮(zhèn),如今退居海邊十多公里,成了我們現在所熟知的開山島,這座見證了滄海桑田變遷的黃海前哨,如今已成為國家海防國防的重要位置,也讓我們又認識了一位“人民楷模”——王繼才……
張井巡海、宋公筑堤、繼才守島……當中展現出的求實作風、圍海治海的生動實踐、為黨和人民事業(yè)奉獻終身的價值理念,與當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使命一脈相承、賡續(xù)發(fā)展。
石碑輾轉百年,保留不易。“這塊碑是當初爺爺給家里建土坯房時留下的,沒想到60多年前拆舊建新竟發(fā)現這塊重要石碑。”72歲的岳廣中感慨道。原來,岳家人一直覺得這塊刻有字的石頭不容小覷,就放在床前當做踏板,上置木板遮蓋,才得以保存至今。
近日,抗日英雄岳祝山的后代(今陶灣村村民)岳廣中夫婦,向市海興集團捐贈了這塊清朝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間的《張井巡海紀事碑》。此石碑將會由市海興集團未來用于打造月亮灣旅游景區(qū)特色文化,展陳在黃河故道博物館內。
時光荏苒,滄海桑田。一塊小小的石碑印證了歷史的變遷,也見證三代人的薪火相傳。以古鑒今,面向未來。在江蘇沿海高質量發(fā)展戰(zhàn)略的引領之下,黃海新區(qū)發(fā)展正在“一年大提升、三年大變樣、五年大跨越”的規(guī)劃藍圖上揮毫潑墨、凝聚偉力、高位崛起。
鹽城市海興集團作為服務黃海新區(qū)基礎設施的建設主體,也必將以勇立潮頭敢擔當、矢志奮斗善作為的責任和決心,堅決扛起新區(qū)開創(chuàng)者的使命擔當,全力建設好黃河故道博物館,將藍圖繪到底、灑熱血蹚新路,在這一個大氣磅礴、激情澎湃的黃海時代,這一片面朝大海、波瀾壯闊的發(fā)展熱土,拿出新干勁,干出新面貌。